《台灣邁向普世價值文化 vs 中國嗜文化如嗎啡》
鄧小平提出「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中國特色」實際上只是民族主義與專政的遮羞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共政權合法化的問題還是無法解決,習近平不走民主改革的正路,反將「中國特色」深化為「中國夢」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把民族主義或民族「文化」當成政治救命的「嗎啡」。這其實還是在走清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老路,清國最後亡國。中國富強問題的癥結其實五四運動時陳獨秀已點出,他提出「中華文化開不出科學與民主」的命題,就是換文化之「體」。可惜他與後繼者對此未能深入探討。
既談文化,要問:「什麼是文化?」個人閱讀過數十則中英德文「文化」定義,個人都不滿意,自行對「文化」作如下定義:人類歷史產物中,那些達到普世價值或具普遍效力的部份為舉世接受,這些升級為「科學」(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那些未達普遍性標準之歷史「殘留」中的某些部份,該民族的人「感性上」對這些難以割捨,且視為「自我認同」與其社會的集體特徵,這些部份就是「文化」。
基於人「感性」與「認同」的本性,對己身親炙的文化難以割捨,但它是否卓越需事實佐證。人類幾大古文明中個人認為只有歐洲近現代文明具客觀價值,事實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自然科學興起、工業革命、民主革命等歷史階段創造了人類史上最大的成就,也成為當今全球的主流。在上述一般史家分期之外,個人認為還有一個「社會科學的興起」階段。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不需解釋,根源於近現代歐洲之「社會科學」的威力在今日中國最明顯:自從鄧小平採行「資本主義經濟學」之後,中國經濟一飛衝天;反之,中共「拒絕」採行「民主政治學」的「代價」是中國近年花在高壓統治「維穩」上的費用高到超過國防經費,結果中國社會還是處於爆炸邊緣。可見「當代社會科學」的威力。「中華文化開不出科學與民主」;反之,近現代歐洲開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燦爛花朵,是人類史上最有價值的文化。
中共不能放權,嗜文化如嗎啡成癮,終將自斃。台灣近三十年已建立起「台灣民主主體性」,不但具台灣主體性,也已開拓出理性客觀精神,可擺脫中國糾纏。人的「感性」與「認同」本性不會消失,因此台灣主體文化必然在各處扮演角色。但「文化只是差異,差異不如優異」,台灣更要走上「普世價值與普遍效力知識」的優異道路。譬如在與各國比較時,比受教權、國際人道救援、城市美學、運動休閒環境、棒球等具「普遍價值」的東西,這些其實要比抬出文化特色更吸引人民,也更有益於整體社會。推及自然科學,譬如比醫學成效不比中西醫。台灣是「世界的」台灣。
在兩岸部份,普世價值道路也是我們幫中國人民指出「中國往何處去?」的方向。
「文化理論光譜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15 Oct 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