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7月 2023

專業與中立權力的建立 從國民法官制談起

 台灣因為出現恐龍法官與不公正法官而在民間產生國民法官制要求,台灣人看電影常見美國法庭的大陪審團。美國有大陪審團制,就個人印象德國沒有,如果沒有,可能是因為德國法官比較公正弊端少。


不過就制度上來講,因為掌權者的本質是倒向腐敗,司法權雖有行政與立法權二權、政黨政治與媒體的干涉可控制大腐敗,但法官還是有不少私利的空間,因此個人贊成國民法官制。在美國不但行政與立法權由直接民選,連司法權的檢察官與法官也是直接選的,這在德國也沒有。


這裡涉及的基本問題是專業且中立的權力如何產生的問題,自有民主制度以來認為三權分立,相互制衡就可產生。個人認為,專制國家如中國也有三權,但實際上卻是專制,所以三權制衡是無效的理論,個人認為更根本的是政黨政治,因為政黨鬥爭無止境,如惡鬥的狗天涯相隨,更能防止弊端。所以三權制衡制度宜改為以政黨政治為基礎,在此之上才能產生專業且客觀權力。為何權力要建立這樣的防弊的與產生的機制,因為更基本的認識來自個人創作的"政治學的第一原理"。


國民法官制、美國的司法權直選制是權力的微調。


客觀一詞來自古希臘文,當時城鎮村莊有爭執,有時會請路過的、外來的譬如駱駝商人評理,這些駱駝商人是客,所以他們的觀點被稱為"客觀",這概念一直被認為比主觀或在地觀好。


民間討論超過十年,現在有第一個國民法官審判案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2 Jul 2023





11

07 6月 2023

淘汰形上學 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

 《淘汰形上學,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


個人在德國留學時已想到要廢除形上學,這在台灣是任何大學哲學系都不可能接受的。當時並無網路,在2015年個人想到把自己的學術創作製作成圖卡,因為幾次自己的創作被學術界的人當作自己創作的事很氣憤,在2016年有製成一張「淘汰形上學」圖卡放在網路。某大學哲學系去年(2022年)成立「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個人認為主其事者有淘汰(傳統)形上學的企圖,而且此中心重要人物之一大概五年前起就追蹤個人相關理論。

今天個人製作「廢除已脫離physics的meta-」這張新卡。形上學的英文是「metaphysics」,「meta-」的古希臘文字源是「在…之後」的意思,也就是更深入研究的意思,「physics」在亞里斯多德用法的意義是全部的自然科學,自亞里斯多德之後,西洋哲學界將「metaphysics」視為在自然科學,甚至在所有學問之後,繼續深入研究的學問領域。此字日本在十九世紀根據易經「形而上者謂知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句譯為「形上學」,中文仿從。形上學本來是需要有自然科學的形下基礎才能向上翻展的領域,但西洋哲學界事實上自亞里斯多德之後逐漸脫離此基礎單獨發展,在西洋中古時代已達到脫離事實基礎自由論述的高峰。形上學既和「道」有關,在中國與華文世界更加火紅。

學哲學者,因為哲學的歷史文獻甚多,光是爬梳古人相關理論就已耗費數十年精力,無暇了解其他學問當今的新發展,時至今日形上學者甚至認為自己獨自擁有特權,可不需理會事實,擁有天馬行空想像力的特權,個人則認為今日之形上學已成為哲學最大的誤區。有與個人看法相同的人會認為,哲學界需要把這門學問重新紮根在新認識的事實上,個人認為這不會成功,個人主張徹底處理,「淘汰形上學」這門學問。如有人說今日還需要形上學家,個人認為那只可能是同時具備宇宙物理學知識的人,而最適合擔任這工作者個人認為實際上可能是理論物理學家,而非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7 Jun 2023



13 1月 2023

人文與社會科學依深度可分為四個等級

人文社會科學依深度可分為四級 

人文與社會科學個人認為依深度可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只有一個就是哲學,不過中國沒有哲學;第二級有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與心理學,雖然後者的根本是在自然科學;其他學科則屬於第三與第四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3 Jan 2023









23 9月 2022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幫助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幫助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


個人認為每個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在維持人類在宇宙永續生存這件事上盡些力,這事主要包括下列三項內容:一是讓人類在地球上能和平相處;二是使地球維持為人類的安全生存環境;三是到外星建立人類的居住地。其中第一項是政治學要努力的事,後兩項主要依賴自然科學的發展,但也需要政治上的共識與意志。


人生必死,個人還認為死亡是永久的滅絕與不存在宗教的救贖,人生在此劣境下能做到的最好結果可能是找到什麼自己認為還值得以生命換取的事物,以讓自己死得還有些價值或讓此生能有些意義,而這事物個人認為就是保障人類物種在宇宙的永續存活。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23 Sep 2022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幫助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


21 8月 2022

【以孟子為例 談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

  儒家倫理學是無效的、失敗,因為不辨理性與感性之別。


【以孟子為例 談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

道德必須是普遍的,孟子批墨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朱且不論,孟子批墨子博愛是無父是禽獸。基本上,儒家主張仁愛有差等、仁愛有親疏遠近之分,這在社會上可行,人有共鳴,但這是人的動物性(或感性)相同,這是違反倫理學基本原則的,這基本原則就是道德必須是普遍的、無差等的,或如墨子說必須愛必須是兼愛;這或許永遠達不到,但這是道德的基本原理原則。

孟子論四端,「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這四端是事實,但這些其實是人動物性的或感性的反應,感性走不遠,不具普遍性不足以為道德。

反之,根據當代心理學,人基本上也是妒忌的、有私心的、表裡不一的等,這也也可說是惡之根,這些是孟子四端的反證,這些和孟子依樣都是感性的。

道德必須是普遍的,不只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人性自然反應,而且是要普遍的對待。儒家固然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普遍目標,但沒有進程,是空的。

只有具普遍性性質的才是道德,道德必須是以動機或出發點論的,必須是義務的,不理會個人的自然反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Aug 2022

14 4月 2022

禁止核戰等應成為更明顯的知識與應寫入中學教科書

禁止核戰與禁止任何威脅人類生存的行徑屬於道德的第一義務,它應成為更明顯的、更意識清楚的知識,絕對需要寫入各國的中學生教科書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Apr 2022



禁止核戰與禁止任何威脅人類生存的行徑屬於道德的第一義務,它應成為更明顯的、更意識清楚的知識,絕對需要寫入各國的中學生教科書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Apr 2022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Dec 2016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Dec 2016





19 11月 2021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 



14 11月 2021

《台灣獨派史上兩個最傑出的階段戰略:黨外與拒統》

 獨派史上傑出二戰略黨外與拒統》

 

民進黨在組黨前提出黨外」戰略,以「不是敵人就是同志」的聯盟策略結合所有非國民的力量,形成對己有利的「黨外vs國民黨」陣勢;當時「建黨」與「黨外」二文宣策略並用,互為犄角

 

在台灣長時間的vs對峙期,拒統戰略為當時台灣最大公約數,結合所有反統、暫時不統、中間人士等力量,成為當時獨派主力部隊,其下有民進黨、綠營媒體、淡綠組織等,台獨只是側翼;「拒統」與「獨立」兩地呼應,共同牽制與夾擊統派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Nov 2021


 

2009年中起個人對外宣傳「拒統」文宣,當年1030日蔡英文黨主席在鄭文燦競選桃園縣長的總部說「拒統是選戰主軸之一」,大概在2010年有一次當時為蔡主席工作的鄭麗君在獲悉個人是「拒統」的創作者與宣傳者時,對個人說「拒統是台灣最大公約數」。


獨派史上傑出二戰略黨外與拒統》

 

民進黨在組黨前提出黨外」戰略,以「不是敵人就是同志」的聯盟策略結合所有非國民的力量,形成對己有利的「黨外vs國民黨」陣勢;當時「建黨」與「黨外」策略並用,互為犄角

 

在台灣長時間的vs對峙期,拒統戰略為當時台灣最大公約數,結合所有反統、暫時不統、中間人士等力量,成為當時獨派主力部隊,其下有民進黨、綠營媒體、淡綠組織等,台獨只是側翼;「拒統」與「獨立」兩地呼應,共同牽制與夾擊統派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Nov 2021

 

2009年中起個人對外宣傳「拒統」文宣,當年1030日蔡英文黨主席在鄭文燦競選桃園縣長的總部說「拒統是選戰主軸之一」,大概在2010年有一次當時為蔡主席工作的鄭麗君在獲悉個人是「拒統」的創作者與宣傳者時,對個人說「拒統是台灣最大公約數」。

12 11月 2021

如理解民進黨組黨前的「黨外」戰略 就知統獨對峙期間「拒統」戰略

如果理解民進黨組黨前的「黨外」戰略,就知統獨對峙期間「拒統」戰略的貢獻。

拒統創作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2 Nov 2021


如果理解民進黨組黨前的「黨外」戰略,就知統獨對峙期間「拒統」戰略的貢獻。
拒統創作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2 Nov 2021

22 9月 2021

《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

 《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

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只有當做真與善的事時,人生才有意義。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不過幸福並不能賦予人生意義;幸福是人動物性需求的滿足,或感性的滿足;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這三件事;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這宜寫入憲法。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2 Sep 2021


《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
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只有當做真與善的事時,人生才有意義。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不過幸福並不能賦予人生意義;幸福是人動物性需求的滿足,或感性的滿足;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這三件事;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這宜寫入憲法。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2 Sep 2021

10 7月 2021

「台灣民主主體性」vs「中國主體性」

                 「台灣民主主體性」vs「中國主體性」


「台灣主體性」在台灣是普遍被接受的概念,它聽來純正、無爭議,但在使用時它總是孤門獨戶、不見頭緒關聯,好像是橫空出世的。


它一般地被認同,我們可思考何以如此?個人認為,因為它是從「人的主體性」的概念而來的;「人的主體性」就是人的「自我」,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物種或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類有「自我」或「主體性」。所以,「台灣主體性」概念含高貴基因,這可能是它被普遍接受的理由,但個人在這概念中還看到了其他基因,試想:如果某個不友善的國家也使用,例如「中國主體性」概念,諸位還會認為這概念完美無瑕?


「人的主體性」是個全人類普遍性的概念或具普世價值,「台灣主體性」是個地域性、集體性的與政治性的,它並不具備普世性。反之,「台灣人的人權」與「新疆維族人的人權」二概念並未減損「人權」;集體性概念要慎重使用。那麼,「台灣主體性」概念要拋棄嗎?


哲學上優越的、普遍的概念不能只存在於雲端,它要對實際政治有益。政治學發展至今最佳的制度是民主政治;許多人也知道,民主是最壞的制度,但沒有比它更好的。當「人的主體性」概念採取最佳民主政治方案落實到政治時,那它就變成了「由民主決定的共同意志」概念,可簡稱為「民主主體性」概念。這概念不排它,沒有內外之分,還具普遍性。它再進一步落實在每個政治實體時,譬如台灣時,就成了「台灣民主主體性」的概念。


「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優於「台灣主體性」概念,這在我們將「台灣民主主體性」與「中國主體性」對比就可看出。「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同時可作為「台灣的國家原理」。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Jul 2021



                「台灣民主主體性」vs「中國主體性」


在台灣是普遍被接受的概念,它聽來純正、無爭議,但在使用時它總是孤門獨戶、不見頭緒關聯,好像是橫空出世的。


它一般地被認同,我們可思考何以如此?個人認為,因為它是從「人的主體性」的概念而來的;「人的主體性」就是人的「自我」,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物種或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類有「自我」或「主體性」。所以,「台灣主體性」概念含高貴基因,這可能是它被普遍接受的理由,但個人在這概念中還看到了其他基因,試想:如果某個不友善的國家也使用,例如「中國主體性」概念,諸位還會認為這概念完美無瑕?


「人的主體性」是個全人類普遍性的概念或具普世價值,「台灣主體性」是個地域性、集體性的與政治性的,它並不具備普世性。反之,「台灣人的人權」與「新疆維族人的人權」二概念並未減損「人權」;集體性概念要慎重使用。那麼,「台灣主體性」概念要拋棄嗎?


哲學上優越的、普遍的概念不能只存在於雲端,它要對實際政治有益。政治學發展至今最佳的制度是民主政治;許多人也知道,民主是最壞的制度,但沒有比它更好的。當「人的主體性」概念採取最佳民主政治方案落實到政治時,那它就變成了「由民主決定的共同意志」概念,可簡稱為「民主主體性」概念。這概念不排它,沒有內外之分,還具普遍性。它再進一步落實在每個政治實體時,譬如台灣時,就成了「台灣民主主體性」的概念。


「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優於「台灣主體性」概念,這在我們將「台灣民主主體性」與「中國主體性」對比就可看出。「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同時可作為「台灣的國家原理」。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Jul 2021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5月 2021

老子不是哲學家 而是不能駕馭情緒的放言高論之士 不知天高地厚地以感性運算器之管窺未知宇宙與人間實在

老子不是哲學家,而是不能駕馭情緒的放言高論之士,不知天高地厚地以感性運算器之管窺未知宇宙與人間實在。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5 May 2021



老子不是哲學家,而是不能駕馭情緒的放言高論之士,不知天高地厚地以感性運算器之管窺未知宇宙與人間實在。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5 May 2021

22 5月 2021

政治學的起點: 我們的敵人就是我們的領袖

政治學的起點為「我們的敵人就是我們的領袖」;人民的頭號敵人不是掌權集團警告人民的那些敵人,而是這個掌權集團本身;因此建立民主制度以監督掌權者為政治制度的基礎。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2 May 2021



政治學的起點為「我們的敵人就是我們的領袖」;人民的頭號敵人不是掌權集團警告人民的那些敵人,而是這個掌權集團本身;因此建立民主制度以監督掌權者為政治制度的基礎。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2 May 2021

此起點是個人「政治學的第一原理」之通俗句。1990年左右個人已想出此句,並曾告知朋友,至今才想到製卡。

16 5月 2021

新道德倫理學大綱

 新道德倫理學大綱

道德學需要更新與重置重點。道德的第一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次佳的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道德的第一義務:維持人類物種在宇宙的永續存在。我們為何而活? 我們首先為防止人類從宇宙中消失而活,這也是我們人生最重要意義。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6 May 2021


新道德倫理學大綱

道德學需要更新與重置重點。道德的第一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次佳的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道德的第一義務:維持人類物種在宇宙的永續存在。我們為何而活? 我們首先為防止人類從宇宙中消失而活,這也是我們人生最重要意義。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於 16 May 2021

09 5月 2021

無宗教時代 後宗教時代

 無宗教時代。後宗教時代。

人類要邁開大步前進必須徹底消滅宗教,進入無宗教時代或後宗教世紀。 「無宗教時代 後宗教時代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9 May 2021


無宗教時代。後宗教時代。 人類要邁開大步前進必須徹底消滅宗教,進入無宗教時代或後宗教時代。 「無宗教時代 後宗教時代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9 May 2021

10 10月 2020

人生只和死亡與人生的意義有關

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死亡沒有意義;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事與最大的災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10 Oct 2020



人生只和死亡與人生的意義有關

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死亡沒有意義;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事與最大的災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10 Oct 2020


05 9月 2020

《台灣國家的四桿支柱 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台灣國家的四根支柱 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台灣最重要的是民主基礎、人權價值、台灣獨立與理性化思想運動。這些是台灣國家的四根支柱或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5 Sep 2020

《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台灣最重要的是民主基礎、台灣獨立、人權價值與理性化思想運動。這些是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台灣最重要的是民主基礎、台灣獨立、人權價值與理性化思想運動。這些是台灣最重要的四條國家路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5 Sep 2020

04 8月 2020

《台大哲學系事件間接促成台灣哲學界兩大逆流》

《台大哲學系事件間接促成台灣哲學界兩大逆流》
今年兩位台大哲學系事件的當事人趙天儀和王曉波先後去世,陳鼓應現在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今年促轉會也解密一些檔案。事件發生當時是戒嚴時代,媒體不會報導,除了台大哲學系師生與台大文學院部份師生外,沒什麼人知道;知道的人也不敢談。
如從哲學看當時涉入的人士在哲學上皆無成就。不過此事件的意義在政治,受害者敢挑戰當時威權體制個人非常欽佩,在實踐哲學上有其意義。倒是與此事件只有遙遠間接關係的殷海光教授與當時仍是學生的鄭南榕先生對台灣民主貢獻較大。
台大哲學系有較優秀的師生與自由學風,但遭受政治打壓,可能因此至今沒有培養出什麼著名的學者,很遺憾。但是因為當年台大不行,可能因此影響到發生至今兩大哲學的逆流。一是當時唯一辦哲學博士班的輔大擴大宗教在哲學界與社會的影響力,導致哲學喪失監控宗教的功能,學界失守,甚至大學辦宗教系所,以致造成今日台灣宗教氾濫,違反世界反宗教潮流。另一是牟宗三的台港弟子的當代新儒家「鵝湖」學派主導台港中國文史哲學界,個人認為他們的天人合一意識形態不是哲學,基本上個人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但這卻少有人知。這兩大逆流使台灣哲學界至今深陷泥淖,距離走上哲學大道還有距離。個人認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這兩派卻都是感性思想;他們所認定的靈性個人認為只是動物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幾則新聞 :
台大哲學系事件情治檔案解密 促轉會:蔣經國介入3次
自由時報 2020-07-15 09:09:02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國民黨政府在戒嚴時代將黑手伸入學術界,1970年前「台大哲學系事件」後造成13名教師失去工作,該案至今仍有諸多不明之處。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後,委由學者從首度解密的情治單位檔案爬梳發現,該事件非單一政治案件,威權體制領導人蔣經國至少介入3次,其態度對事件有直接影響。
促轉會調查,新出土檔案共有2份,第1份是調查局檔案「台大哲學系事件」卷宗,內容為1973年至1987年,這份調查局對台大哲學系的監控及往來公文,時間長達14年;第2份是國安局檔案「台大哲學系事件」卷宗,其中還有對陳鼓應、王曉波2名教員的監控檔案。
促轉會表示,過去外界研究台大哲學系事件,主要使用校方檔案為主,情治機關檔案多不提供,調查局檔案內容多為情資收集與監控工作,可釐清情治體系如何與校內人士聯繫。
國安局檔案部分,教育部人二室聯繫調查局函件約75%,另外25%是情治機關對該案分析、媒體剪報評論、警總調查室所呈報的陳、王2人生活狀況;此外,教育部「台大哲學系事件」相關檔案,早已被銷毀。
在案情方面,關於前台大哲學系主任孫智燊當年到任後,主動向調查局檢舉該系是中共統戰根據地。1973年調查局內部報告提及,台大哲學系自殷海光以來,長期培植激進學生,早已是關切對象...並請調查局副局長趙作棟將檢舉案提「五人小組」報告,貫徹台大對王曉波解聘案的執行。
從檔案顯示,即便孫智燊主動向調查局檢舉同事,調查局並不完全信任孫智燊,派人監控哲學系的同時,另派一名學生當線民,負責監控孫氏在辦公室的言論。
國安局則將此視為哲學系內殷海光、方東美2派糾紛,但為壓制陳鼓應、王曉波、趙天儀3人,當局態度是支持孫氏整頓哲學系。
促轉會在國安局解密檔案查出,永靖會議主席為蔣經國,當時國安局長向局內部屬轉達3次會議主席指示,分別為「詢問是否有哲學系調查資料」、「必須嚴加辦理」、「希望留任孫智燊,若不成則台大哲學系人選須與國民黨青工會商議」,其態度對事件發展有直接影響。
從新出土檔案可知,此非單一政治案件,而是3個不同層次的案件交錯。第1個案件是警總約談陳鼓應、王曉波;第2案件是偶然到任系主任的孫智燊,將哲學系編織進國際赤色陰謀;第3個案件是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所領導秘密組織「心廬體系」,藉機攻擊鬥爭台大校長閻振興、黨務系統的蔣彥士、李煥等人。
促轉會強調,永靖會議支持孫氏的態度,認同心廬方面的輿論攻擊,形成對教育部、台大校方之壓力,減小教育部的處理空間。蔣經國作為最高層決策者,無法做出合於事實的判斷,亦當不能迴避責任。綜觀造成台大哲學系事件各原因,蔣經國作為威權體制的領導人,同時也須負最終責任。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228732
台大哲學系事件延燒三年 無辜株連者眾
新頭殼newtalk | 文/晏山農 2018.07.26 | 10:33
......
1972年12月4日,台大大學論壇社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保守派與改革派正式衝突,這也是「台大哲學系事件」的引爆點,今天節目就要談「台大哲學系事件」的經過與影響。
「台大哲學系事件」不是單指一件事,而是從1972年4月一直到1975年,差不多三年多的時間,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台大哲學系教員陳鼓應和王曉波的言行,到孫智燊接任哲學系主任為止,時間是1972年12月4日到1973年8月。第二個階段則是從孫智燊接任系主任到他任滿返美為止,時間是1973年8月到1974年8月。第三階段則是從孫智燊返美,到新任系主任黃振華不續聘黃天成、郭實渝兩位講師為止,整個哲學系事件才告一段落,時間是1974年8月到1975年6月。其實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系列發展,接下來我們一一講述。
第一個階段,首先發生的是「職業學生案」。1972年12月4日,台大大學論壇社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哲學系副教授講師陳鼓應對〈一個小市民的心聲〉的論調強力反駁,遭到當時哲學研究所二年級學生馮滬祥發言反對,雙方發生爭論,陳鼓應公開拍責馮滬祥是「職業學生」,另一位哲學系四年級學生錢永祥當場聲援陳鼓應,要求「大家不要聽職業學生的話」。結果,馮滬祥向校長閻振興告狀,沒多久,台大訓導處就發文要求哲學系代主任趙天儀解除陳鼓應的導師職務,錢永祥也以「荒謬中傷同學」為由受到記大過一次的處分。錢永祥被記大過一事並未依照規定通知其導師趙天儀,錢永祥與趙天儀至訓導處抗議。台大訓導室承認記過不合程序,1973年1月9日,訓導處另行召開懲戒委員會,仍然記錢永祥一大過。當時的訓導長俞寬賜還明言是「奉上峰命令,堅持要懲罰毀謗馮滬祥的人」,表示馮滬祥的身份並不單純。

一個月之後,1973年2月12日,又發生了「為匪宣傳案」。錢永祥與考古人類學研究所學生黃道琳被警備總司令部約談。隔日,警備總部搜索陳鼓應住處。台大哲學系副教授陳鼓應與哲學系講師王曉波隨後遭警總拘留,罪名是「為匪宣傳」。雖然陳鼓應及王曉波隨後由台大校長閻振興具保釋放,但陳鼓應在學期結束後便未獲臺大聘書,而將他安排到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王曉波也於1974年6月以後不再續聘。

第三個事件就是「理則學零分案」。1973年6月,馮滬祥參加理則學期末考試,結果六題全錯,被任課講師楊樹同給了零分,使他無法順利畢業,馮滬祥便四處具狀陳情。哲學系召集諸位老師核對成績,確定為零分,馮滬祥威脅楊樹同必須讓他及格,並提及「系務將整頓」之事。然而這還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風,真正狂風暴雨則要到第二個階段。

因為系主任趙天儀似乎不配合校務,所以在學期終了後,被撤銷系主任職務。由新聘到任的客座副教授孫智燊任代理系主任。孫智燊到任後,就開始整頓哲學系,首先將四位即將升任專任講師的人事凍結,不續聘專任講師陳明玉,還安插自己人到系上。除了人事上的變動,還干預課務,不許王曉波開「儒家哲學」課程,改由他新聘的張永雋開課。同年8月,他又公開表示前系主任成中英所發起的「中國哲學討論會」是非法組織。這一連串動作,使得哲學系的人相當不以為然,於是曾天從、趙天儀、劉福增、張瑞良、林正弘、楊樹同、黃天成、郭實渝、王曉波等九人於9月7日聯名向校長提出〈意見書〉,提出四項要求:召開系務會議、公開人事、公開課程、廢止孫智燊特聘的行政助理。

但聯名〈意見書〉不但沒有阻止孫智燊的作為,反而令他更加興風作浪。到了1974年3月28日,孫智燊將原本召開的哲學系校務會議臨時改為哲學系緊急座談會,不斷指稱台大哲學系內有一批「共產黨同路人」。會中批判哲學系內部有美國費正清集團及成中英支持之人士在亂搞,並指控王曉波的碩士論文《先秦儒家社會哲學之研究》是在呼應中共的「批林批孔」行動。並紀錄成記要,對校內、校外宣傳,還通知媒體、政府,企圖擴大效應,把系內問題變成外界政治鬥爭,連校長閻振興都被指控。孫智燊背後的力量也讓人不寒而慄。

1974年6月的教師續聘案中,孫智燊提出八位不續任名單,當時的專任教師才21人,竟然要剃除8人,最後雖然只有趙天儀、王曉波與楊斐華三人獲得不續聘處分,但已經風聲鶴唳。並解聘美籍客座教授馬樂伯(Robert Martin),指控他是國際共黨人士,孫智燊更以系主任的權力,停聘李日章、胡基峻兩名兼任講師。8月孫智燊任滿,離開台灣之前獲得行政院長蔣經國接見,可見外力介入之嚴重。

孫智燊離台返美,由他所推薦的黃振華接任系主任,到了1975年6月,黃天成、郭實渝兩名講師也獲得不續聘處分,整個「台大哲學系事件」也暫時告一段落。但整個事件可以充份看出外力介入的痕跡,而這個「外力」則涉及蔣經國以及當時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領導的特務單位「心盧」,然後由馮滬祥、孫智燊在台大哲學系興風作浪,使得哲學系總計有13位教師受到波及和牽連。這是很典型的白色恐怖案子,無辜株連者眾。

以當時受難教師來看,王曉波和陳鼓應因為另有出路,所以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是完全沒有參與活動,沒有介入系內糾紛的老師,受害最大。其中最慘的是楊斐華,她是一位規矩的講師,只因為有一位台共父親楊克煌(楊克煌是謝雪紅的秘書及親密愛人)導致她被迫離職,以翻譯書籍為生,1986年因鼻咽癌病逝,享年44歲,終生無法獲得平反。一直要到1993年台大組成調查委員會調查,出版《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到了1998年左右,則讓陳鼓應、王曉波、李日章、胡基峻等人復職。但到目前為止,加害者始終沒有受到嚴厲制裁,這與「二二八事件」類似,也就是有許多受害者,但加害者都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7-26/132904

台大哲學系事件王曉波77歲辭世 遺願骨灰要撒在台灣海峽
自由時報 2020-07-30 17:09:43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前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今晨辭世,享壽77歲,其生前創辦海峽評論雜誌社,曾批評李登輝、擔任馬英九時代微調課綱召集人等,曾歷國民黨壓迫,又追求中華統一,如今在台過世,遺願是要將骨灰撒在台灣海峽。

海峽評論雜誌社總經理方守仁表示,王創辦人在2018年12月初經歷小中風後,就開始在家臥病在床長達1年8個月,原先復健尚好,直到今年7月中因肺積水而送醫,治療後情況雖穩定,但身體變較虛弱,王創辦人在醫院表示很想回家,因此並未住院,不幸在今凌晨2點50分過世,享壽77歲,家屬都在旁。

方守仁說,王創辦人的後事將由自己這邊協助家屬,將不會有公祭儀式,但雜誌社會替其舉辦追思會,日期尚待商議,而王創辦人最後的遺願,則是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台灣海峽。

王曉波早期捲入「台大哲學系事件」,戒嚴時期遭國民黨政權壓迫清算,一度被迫離職,解嚴後平反回鍋,後續也歷任世新大學、文化大學等教職,對兩岸關係傾向統一,並創辦《海峽評論》出版社,也參與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等職務。

而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101年起教育部啟動101課綱微調,並由王曉波擔任課綱檢核小組召集人,針對當年課本中歷史、公民等領域內容修改,但引發去台灣化爭議,並爆發史上高中生上街抗爭反黑箱課綱微調等社會運動,乃至佔領教育部、學生林冠華死諫等重大事件,直到民進黨執政後,才廢止微調課綱,另起108課綱審議。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244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