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6月 2018

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而是歐洲傳統感性思想家與神學家

台港中兩岸三地談海德格都是推崇他為現代的大哲學家,研究的另一重點是以海德格印證中國哲學特別是老子。個人在弗萊堡(Freiburg)大學研究哲學的時間,至今可能是華人中最長的,可能有些發言機會。個人在弗萊堡是從欣賞海德格哲學到質疑與反對他的哲學。在華人世界一片單調地對海德格的正面評價中,個人獨持負面評價。個人認為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海德格不是哲學家,而是歐洲傳統感性思想家與神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9 Jun 2018
20180619


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方圖卡製作於 20 May 2018
20180520
海德格在弗萊堡(Freiburg)大學本唸天主教神學,後改唸哲學,他唸哲學系的時間很短,憑藉著聰明以及對於非「理性哲學」傳統的知識很快拿到學位與教職。

《海德格前後期思想皆為感性的 「感性思想家」》
海德格前期思想的代表作為 1927 年出版的《Sein und Zeit》(英譯《Being and Time,個人譯為《存在與時間》)。海德格後期思想的代表作為他於 1936-38 年間寫作,直到 1989 年才由後人整理出版之《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英譯《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一書之思想。個人認為海德格的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思想。

個人所稱的「感性」是相對於「理性」的概念。個人贊同「人是理性的動物」主張,視「理性」為人與其它動物不同之處;在「人是理性的動物」邏輯下,人之「非理性」的「感性」必然落入與其它動物共通的或類似的領域。個人將「感性」直接解釋為「人的動物性」,或「人生下來時已被植入的軟體」。個人也稱「感性」為「人性」,或「人之本性」。「理性」與「感性」二者為成對的、相對的一組概念。

《存在與時間》的思想個人認為可以 “Befindlichkeit”(英譯 “state of mind” “mood”,中譯 心境 情境等)與 “In-der-Welt-sein”(英譯 “Being-in-the-world”,個人初譯為「人世共存」)二概念為代表,且認為這些是人「感性」的內容,甚至也是現代與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海德格後期的 “ Er-eignis” 思想,個人認為類似中國的「天人相感」思想,海德格又自述 “Er-eignis” “Seynsgeschichtliches Denken”(英譯 “being-historical thinking”,個人譯為「存在歷史思想」),海德格此解增加的實質內容不多。個人認為海德格後期的其實也是人的「感性」內容。不過雖然其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但各屬不同領域。

雖然海德格生前自述其思想歷經「轉向」(德文原文 “Kehre”,英譯 “the turn”),個人從「理性與感性」這個更寬廣的角度來看,認為海德格一生思想都停留在「感性」領域。這可能並不意外,因為海德格不接受「人是理性的動物」這項命題。個人主張,「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即哲學必須擺脫人之動物性原型,或戒除「感性」;個人也主張,「只有理性的思想才是哲學」。因此個人認為,海德格只是個「感性思想家」,不是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6

上方圖卡製作於 201611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